2011-04-21來源:華廈地理瀏覽量:
下高架鉆涵洞,出了福州城,漆園還沒有到。路過山腳的北峰森林公園,路過山腰上的村鎮,路過養雞養鴨養狗的棚舍,山路彎了又彎,漆園到了。雖然只有360米的海拔,冬日陰雨天的漆園已足夠清冷,它和城市的距離,已足
遺憾的是,七世紀夾纻造像和金銀平脫的器物多已東渡日本,而現在傳承的雕漆、玉石螺鈿鑲嵌和脫胎技術,更多的來自一千多年后的清朝。漆器由實用器物轉向了裝飾物。
技藝和工序像清廷的審美一樣,趨向繁瑣、復雜,其中較富代表性的為福州的脫胎漆器。
脫胎的原理和夾纻相同,都是利用漆的特性之“如漆似膠”——漆的黏性。模具制成后做好內胎,修整內胎后涂上瓦灰,所謂瓦灰,是舊瓦片研磨成的粉和生漆的調和物,在瓦灰上,再裱糊麻布,至此,粗打底完成,瓦灰和麻布結合在了一起。瓦灰分粗的、中的和細的三種,涂完粗的,再涂中的,涂完中的,再涂細的,以中灰填充粗灰留下的針孔,用細灰彌補中灰留下的空隙。待全部完成,放置八至二十四小時,打碎內胎,留下的“布胎”修整后髹漆。
福州的老藝人們說,脫胎漆器中麻布是骨架,灰和漆的混合物是肌肉,上面再涂的漆是皮膚,較后的裝飾繪畫是給它穿上衣服。
以脫胎漆器而著名的沈家在漆中增加了黃、綠、藍、褐諸色,還貼上了金箔銀箔,更以“薄彩”手法贏得青睞。“薄”與“厚”相對,用毛刷上漆為“厚”,什么是“薄”呢?薄彩的效果比厚涂更亮更柔和,是什么原因呢?在家族傳承的年代,為了不讓薄彩手法外傳,沈家稱施彩時的響聲是精靈仙怪所為。事實上,薄彩的透明感來自手工,是用手指代替毛刷輕輕地把漆彩拍打到布胎上,而它之所以有金屬的光澤,是因為里面添加了金箔銀箔的粉碎物。為了把金銀箔搗碎而不浪費這昂貴的金屬,特制專門的筆和桶。手指之外,脫胎漆器的工具是老鼠筆,用老鼠而非山羊的毛來制筆,且是老鼠脊背上的幾根毛制成,可想畫工的精細。
以今日的眼光來看,清宮對福州脫胎漆器的嘉許毫不意外。它們質地輕薄,色彩豐富,富貴精巧,與瓷器發展到琺瑯彩、粉彩的階段非常合拍。貌似強大的帝國在對輕柔美、匠藝美的追求中氣數將盡。